查看原文
其他

这种癌隐藏极深!身体硬朗的她,突然变成“黄人”!温医大附一院再创生命奇迹!


原本能吃两碗饭如今见了稍油腻的饭菜就恶心短短半个月来眼白、皮肤和尿液都变黄了突然成了“黄人”一检查才发现竟然得了肝门部胆管癌

瑞安的丁阿姨,今年51岁,平时坚持锻炼,身体硬朗。但近半月来,逐渐出现食欲下降,皮肤眼白发黄、尿黄的症状。以前能吃两碗饭的她,如今见到饭菜就觉得恶心,尤其是稍有油腻的饭菜,这使得她逐渐消瘦乏力。好端端的,这是怎么了?



 辗转两地多家医院 

 终于查明原因 


家人第一时间带丁阿姨到当地和温州市区几家大医院检查。检查结果均显示她患了肝脏恶性肿瘤,肝门区占位性病变,肝硬化。突如其来的疾病让这个家庭陷入痛苦之中。更让人心焦的是,医生评估病情后,告知家属肝硬化很重,无法手术切除肿瘤。心急如焚的一家人,赶到到杭州某大医院就诊,经过保肝补液等对症支持治疗后,病情没有好转,得出结论是:无法常规手术,最佳的治疗方式是肝移植。
最终,一家人辗转来到我院肝胆胰外科。此时,阿姨已经出现“梗阻性黄疸”,并被确诊为“肝门部胆管癌”收治入院

肝门部胆管癌是常见、最难治愈而又最能致命的胆道恶性肿瘤,因肿瘤所在的肝门部血管纵横交错,位置险要,是普外科最高难的手术之一;更因手术风险大,一度被认为是手术禁区,只能通过切除肿瘤侧肝脏和肿瘤或全肝切除肝移植来治疗!而丁阿姨肝门部胆管癌又合并较重肝硬化、且凝血功能差,手术切除困难且即使切除后剩余肝亦难以代偿。所以肝移植是唯一治疗方法!也是最合适的治疗手段!
为了挽救她的生命,我院肝胆胰外科资深专家张启瑜教授和主任医师单云峰带领的肝移植团队,经仔细询问病史、查体、完善检查,并经多学科会诊后,给出了“先行保肝,等待供肝,再行肝移植手术”的方案。

 生命与时间赛跑 

 幸运的她盼到了供肝 


对于肝癌患者,肝移植可以同时解决肿瘤和肝硬化两大问题。但是,移植条件限制、肝脏来源稀缺等现实问题把很多肝癌患者拒之门外。等待肝移植,也是生命与死神的较量,在肝移植之前的这段时间,肿瘤可能会变大或转移,病灶可能会增多,导致早期行肝移植可能获得的治疗效果和良好预后不复存在。一般认为,应该将宝贵的供肝资源优先分配给肝移植的最大获益人,数量庞大的良性终末期肝病患者也在焦急地等待。为此,我院相关科室面向全国积极为丁阿姨寻找匹配的肝源。幸运的是,仅12天丁阿姨就等来了供肝配型成功的好消息。
作为最复杂最精细的外科手术之一,肝移植手术一直被看作是外科手术的桂冠,是对医院技术、流程、质量的多重考验,也是多学科之间的巧妙配合的挑战。围手术期准备涉及了多个临床和医技科室:器官捐献协调团队、重症医学科(ICU)、麻醉科、手术室、移植病房、输血科、病理科、检验科、药剂科、超声科、放射科、感染内科、消化内科、介入科及相关行政后勤部门等,为挽救终末期病患的生命通力合作,是医院综合实力的体现。
20余年的大器官移植经历,使我院肝移植团队已经形成一套全面、周密的操作流程。各科室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完成了围术期准备工作。得知分配到肝源的第一时间,重症医学科(ICU)派遣专人专车接回珍贵的捐献肝脏。最终,在张启瑜教授的带领下,经过术前周密的准备,肝移植团队于一月中旬某一天夜间对丁阿姨施行了肝移植手术。

 肝动脉细过常人 

 医生妙手化险为夷 


手术过程中让人安心的是,术前预判的大出血没有出现。可是,术中却发现丁阿姨的肝脏硬得像石头,而肝动脉较常人而言更细!这对于手术操作和缝合是一个难点。移植团队在放大镜下用极细的血管缝线,小心精细缝合,娴熟地完成了肝动脉重建。

手术过程虽然充满着风险,步步惊心,但令大家欣慰的是,血管吻合好血流开放后,金黄色的胆汁就见流出,这说明新移植的肝脏已经开始工作了。手术历时4小时余,在一步步化险为夷后,大家终于松了一口气,手术成功了。

  术后患者“惊心动魄” 

 重症监护团队时刻分秒生命保障 


术后麻醉未醒的丁阿姨带着气管插管转入重症医学科(ICU)监护治疗。在潘景业教授的带领下,重症监护团队24小时日夜守护,密切监测患者每天近2万多次呼吸、十几万次心跳、血压循环变化、各引流管情况,时刻进行床边精准调整,给予生命最佳的支持与护航。 
入监护室半小时后,丁阿姨逐渐清醒、自主呼吸开始恢复,从最初的2-3次/分逐渐增至8-10次/分,吸气负压增大(自主呼吸的潮气量能满足所需),下调机器支持的频率和力度后生命体征稳定,经充分评估术后9小时顺利撤掉呼吸机拔除气管插管,自由地呼吸及讲话。当晚她久久不肯入睡,偷偷抹眼泪。当管床护士询问“是否疼痛不适无法入睡时”,丁阿姨哽咽着说我是太高兴,感觉自己重生了,但不知道手术后能不能顺利恢复,又担心、又兴奋地睡不着”。随后,在医护的陪护下,丁阿姨的情绪渐渐平复下来,慢慢进入了梦乡。但守护在旁的重症监护团队却一刻也不敢放松,他们时刻关注着生命体征的变化,一夜忙碌,不眠不休……
隔天凌晨,重症监护团队发现引流管血性液变鲜,大家的心立即悬了起来,难道术后出血了?动了大手术、处于免疫抑制状态的丁阿姨还不适宜外出CT检查,团队利用床旁有限的检查工具,密切监测移植肝血管超声影像、凝血、血气及血色素,最终经保守治疗引流液颜色变淡了。



正当大家要松口气,丁阿姨又出现血氧饱和度下降,面罩吸氧下仍在90-93%上不去,并且呼吸变促、心跳加快,血压也升高了。为什么成功拔管48小时、已经能喝米汤、与我们说笑的丁阿姨会出现呼吸困难?重症监护团队逐项“侦查”,术后当天清爽的两肺,复查床旁胸片右肺变白,立即利用床旁B超——ICU医生手中这一“看”得见的“听诊器”明确为右侧胸腔积液。穿刺引流胸水后,丁阿姨的呼吸、饱和度迅速好转,生命体征再次恢复平稳,化验也证实为术后反应性胸水,而非癌性转移。
在重症监护团队精心治疗及无微不至的护理下,丁阿姨一路“过关斩将”,渡过了术后关键的72小时,生命得到强有力的保障,各项指标逐步好转,稳定后顺利转回外科病房,安稳地进入了康复期,重症医学科(ICU)圆满完成术后生命保障任务。

  每一台肝移植手术的背后  

   都是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 


据了解,丁阿姨的肝脏移植手术,是我院新年以来开展的首例肝移植手术。有了新的肝脏,她的皮肤也逐渐变白了,不再是入院前的“黄人”。看着一日日康复的丁阿姨恢复了往日的活力,家属们连声对肝移植团队道谢,并在离院当日特地送来多面锦旗。“太感谢医生了,你们真的辛苦了!”家属边说,边向团队竖起大拇指。




2021年新年伊始,我院已成功开展2例肝移植手术,目前患者均恢复顺利。我院肝移植团队由肝胆胰外科资深专家张启瑜教授领衔,自2002年以来开展临床肝移植手术近百例,非肿瘤患者术后5年存活率80%以上,手术最快出院时间仅10天


除了技术的创新,每一台肝移植手术的背后,其实都是医护人员的全力以赴,见证的是挽救生命的一路奔跑,也凝结着患者、家属对我们的极大信任!


面对无私的捐献者和渴望生存的患者,我院肝移植团队将继续秉持生命至上的理念,将器官捐献这份大爱通过完美的手术传递给终末期肝病患者,造福浙南闽北人民!



转发、点“在看”为肝移植团队、重症监护团队加油!


* 点击图片查看文章内容 *


来源:肝胆胰外科、重症医学科(ICU)、宣传处文字:孙洪伟、庄垟垟、卫庆、吴珊珊摄影:徐敏编辑:王坚连审核:余正平、卢颖如、黄丽颖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